[致富经]福建永春县林培伟做面条的大财富

时间:2017-12-06 15:01 点击: 源自:未知
[致富经]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 20171205致富项目:加工面条,致富人物:福建永春县林培伟。一根神奇小面条,细到能穿绣花针。一帮拉面老师傅,个个都有真功夫。一个年轻小伙子,没力气、没经验,还想从老师傅手里赚大钱,结果却被打跑了。看福建永春县的林培伟,如何连出怪招,智斗一帮老师傅,还带着他们一年销售额三千多万元。(《致富经》 20171205 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)
 
[致富经]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 20171205
 
[致富经]福建永春县林培伟做面条的大财富
林培伟:开始,出面!
 
今天主人公林培伟组织了一场特殊的招聘考试。招聘的条件非常苛刻,就是看谁现场做出来的面条能穿过绣花针。
 
今天参加考试的6位选手,都使出了浑身的力气,拿出了看家的本事。
 
林培伟:1号的,2号的,3号的。
 
林培伟从每个选手的面条里任选一根,看谁的面条能细到 穿过从大到小这一排针眼。
 
林培伟:现在我们来穿这个大的针眼。
 
面条真能穿过针眼吗?
 
林培伟:一号针穿过去了,2号针也穿过去了。
 
村民:针眼太小,看不到。
 
这最小号的针眼,连看清它都很考验眼力。
 
记者:穿过来了。
 
虽然费了一番功夫,可这根面条还真穿过了这个最小号的针眼。今天一共有4位选手做出的面条穿过了所有针眼。
 
林培伟:明天可以过来上班了,我们以后一起吃香的喝辣的。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今天,林培伟用穿针眼这种传统的办法,选拔出了隐藏在乡间的做面高手。他们做出的这种的细到能过绣花针的面条叫做面线。
 
细如发丝的面线,是福建人舌尖上,一种流传了700多年的味道。福建人喜欢说吃“古早味”, “古早味”是指从很久以前流传下来的味道,面线的味道就是一种“古早味”。炒面线,煮面线,拌面线,最让人久吃不腻的还是一碗鲜美爽滑的面线糊。
 
顾客:我每天都吃。就是有一种让人很想吃的冲动。

面线是福建人生活中日常食物,也是逢年过节、结婚祝寿的必备美食。福建沿海地区是有名的侨乡,华侨们把面线带到了东南亚地区,面线也带上了一种思乡的味道。
 
蓬壶镇做传统手工面线已经有400多年历史。在蓬壶镇美中村,聚居着30多户身怀绝技的面线宗师。一团面粉在他们手里,经过一套祖传的功法,能变出千万根细如丝线的面条,就是面线。
 
林培伟:这就是我们村,家家户户都有在做面线。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林培伟:这就是晒面场。
 
记者:这就是面线
 
林培伟:对,面线。
 
记者:这看起来像挂的一匹一匹的布
 
林培伟:对,像白布。很细。
 
像当地人一样洗手消毒后,林培伟要带记者仔细看看,这面线究竟有多细。
 
记者:你看人家拉的,特别整齐。
 
林培伟:很洁白,摸起来质感也很好。像婴儿的皮肤一样。
 
记者:这个特别细,摸起来手感也很好。
 
林培伟:很好,像婴儿的皮肤一样。
 
为了让记者看清楚面线到底有多细,林培伟找来一把游标卡尺。随机测量了一根面线。
 
记者:o.33毫米。这算特别细了是吗?
 
林培伟:特别细的
 
记者:咱们再测一根试试,0.2毫米。
 
人的一根头发丝最粗大概0.1毫米,一根面线也就是两到三根头发丝的粗细。是货真价实的细如发丝。
 
林培伟就从这种细如发丝的日常食物上发现了商机。2015年,他进入完全不懂的面线行业,两年时间就把传统手工面线打造成了一个赚钱的产业,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。林培伟是怎么做到的呢?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每天不到凌晨4点钟,面线师傅老林就跟妻子开始做面线了。
 
做面线是个力气活,一共18道工序,全要靠手工完成。
 
搓条和盘面同时进行,一只手搓细,一只手要整齐地盘在箩筐里。来回搓上四遍,天亮时分,100斤面粉变成了像筷子一样细的面条。紧接着,搓好的面要绕到面筷上。
 
上面筷需要身段柔软,手臂灵巧,更适合女师傅来做。对于她们来说,上面筷就像跳一场轻快的舞蹈。
 
林嫂子可以同时把三个箩筐里的面绕到面筷上。面筷上的面整齐对折成上千根,下面箩筐里的面也根根不乱。这是修炼多年才有的本事。对于她们来说,绕的多,绕的快,才能多赚钱。
 
做面线,林嫂子练成的是灵巧轻盈的舞蹈,老林练出的是刚柔并济的武林功夫。
 
拉面讲究发力的分寸,一拉一抖都要控制好力度。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美中村做面线,都是像老林家这样的夫妻作坊。老林能娶到林嫂子,还是面线给做的媒。
 
美中村的作坊里做出的面线都是自产自销。可老林夫妻每天从凌晨做到傍晚,一斤面线也只能卖出3.5元钱。平均下来,一年最多也就赚5、6万元钱。
 
做面线的人越来越少,原本村里有100多户夫妻作坊,到现在还剩30多户。可2015年,有一个人却说他能带着大家卖出上千万元钱。这个人就是林培伟。
 
以前林培伟是个煤矿工人,后来当上了矿长。2015年,林培伟发现在福建的大城市里,手工面线很受欢迎。林培伟算了一笔账,在老家美中村,一斤手工面线才卖3.5元钱,而卖到泉州、厦门,一斤面线就变成了6元钱,中间有近五成的利润。林培伟从像头发丝一样细的面线上,嗅到了巨大的商机。
 
2015年,林培伟辞去煤矿工作,回到老家美中村。他想成立合作社,把大家的货都拿过来统一销售。可林培伟一斤给出4.5元钱,比以前当地收购价1斤高1元钱,村里也没人把面线卖给他。
 
老林:他以前做煤矿的,没做过面线,他怎么知道面线怎么做。
 
老林觉得林培伟一没手艺,二没经验,就这副小身板,也离做面线的师傅们差得远。面线师傅们还担心林培伟干不长,那原来的财路也就断了。
 
卖面粉大哥:如果合作一段时间之后,半年或多久,他突然就不做了。不做了你这个面卖给谁。再找原来客户,人家拿别人的货不会拿你的。所以大家担心这个。以前别人也发生过这种情况。
 
可一没本事,二没经验,长相还瘦弱的林培伟还真想出了一个赚钱招数,不过一听就不靠谱,他要空手套白狼,硬要大家卖给他。林培伟到村里挨家挨户死磨硬泡,一屁股下就不走了。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老林:烦死了,一天来跑三四趟,你说我们要干活,一个人坐在旁边每天都在那边啰嗦。看到他来都讨厌他。
 
记者:别人也讨厌他吗
 
老林:都是一样。有的都说他是神经病。整天在这边过来跑火车一样,烦死了。
 
大家都特别烦林培伟,远远见了他就赶紧关门。有一天,烦人的林培伟甚至挨了打。
 
林培伟:有一次去一家,看到你来了好几趟了,一直在那里罗里吧嗦的,一起来就直接拿着拉面的竿子甩过去,说你这个神经病。

别看现在林培伟回想起自己挨打的情景,还乐呵呵的。可当初他挨了打以后,受了刺激,人就消失了。
 
谁也没想到,林培伟悄悄躲起来,琢磨出了一连串智斗老师傅的招数。3个月后,林培伟又反攻了回来,不仅迅速建起了合作社,还带着反对他的老师傅们拿下了近千万元的订单。
 
福建省永春县是有名的白鹤拳发源地,这位苏师傅正是当地有名的拳师。虽然年过五十,但一套白鹤拳还是打的虎虎生风。林培伟消失的3个月里,就拜在了苏师傅门下,每天都来学习白鹤拳。
 
林培伟:个子比较瘦,臂力不够。想学习拳法,增强臂力。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苏:他悟性挺好的,继续练一定可以练成的。
 
可林培伟每天练拳法,难道是要回去报他挨的一面竿子之仇吗?
 
白天林培伟找高人学艺,晚上回家也不闲着。他每天晚上都躲在小黑屋里闭门苦练。这条麻绳就是他的道具。
 
林培伟说,他练的全是能帮他赚钱的功法。今天在晒面场里,林培伟要给记者现场展示一番。
 
林培伟:左手负责来搓,右手负责来盘。
 
记者:这看起来也没什么难的。
 
林培伟:要不你来试一下?
 
看起来简单,可记者一试就乱了套。胡搓了一通之后,记者手里的面变成了这样,只能重新返工了。
 
可林培伟练的神功不止这些,连最难的拉面线,他都修炼成了高手。
 
记者:这就拉好了?
 
林培伟:对。
 
记者:但看起来也没什么难的。看你拉了几下很轻松啊。
 
林培伟:要不然你来试一下。
 
记者:我也能试是吗。
 
看别人能拉出细如发丝的面线,记者早就羡慕坏了。能亲自上手一试,记者特别高兴。
 
林培伟:拉一下,再拉一下,弹一下,再弹一下。
 
可没想到拉着拉着就出了状况。
 
大姐:断了
 
记者:断了吗?哪断了。
 
林:都断掉了。
 
记者:我拉的跟别人不一样。好像面也不咋地。这么粗。
 
林:还有更粗的。
 
记者:看来我是不是干不了这个活。
 
林:你还要多加努力。这个只能我们自己吃了,不能卖了。
 
这时候,林培伟才透露了去找师傅学拳的秘密功效。
 
林培伟:都是靠臂力的。还有巧劲。压拉弹甩扯,都是要巧劲、臂力。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记者:所以说你练的那套拳法还是很有效的。
 
林培伟:通过练拳,还有实际的操作,我们就慢慢掌握了拉面的技艺。
 
可拜师学艺、闭关修炼还是林培伟赚钱计划的一小步。他一举拿下全村面线师傅的大招还在后面。
 
2015年,消失了3个月的林培伟又出现在村里。他一回村,就直接奔到村里德高望重的一位老师傅家。这回,他没说合作社的事儿,而是拉起了面线。
 
记者:能看出来他练过基本功?
 
老师傅:我们做面线的人,行家一出手,便知有没有。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成为行家的林培伟终于不再受人排挤,拿下带头老师傅,可把林培伟高兴坏了。
 
林培伟:村里有人在做面线,我屁颠屁颠跟在后面,师傅去哪我就去哪,到了哪户我就跟人家搭话。
 
没想到林培伟这个空手套白狼的财富计划,看似不靠谱,还真成功了。林培伟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一共50多万元,用现金现结的办法,争取到5户面线师傅加入合作社。林培伟又马上四处推销产品,他打通了泉州、厦门等地的超市和餐饮渠道,面线的市场需求量很大,靠着稳定货源和过硬的产品质量,一年就卖出了近千万元的面线。到2015年年底,共有30多户面线师傅加入了合作社。
 
这一竿晾晒的面线大概有4米多长,通常两头略粗,在0.5毫米左右。中间一段最细,一般0.2到0.3毫米。这最细的一段面线利润也是最高的,用来做成面线糊。可不久林培伟出了一个大问题,问题就出在最细的这段面上。
 
2016年春节前,面线订单需求量陡增。林培伟接了泉州一个面线糊店的订单,要求半个月内做出5万斤最细的面线。
 
合作社加班加点赶制面线,可收货的时候,林培伟却遇到了一个措手不及的问题。
 
林培伟:合作社生产的这种面线粗细不一致。
 
记者:粗细不一致吗?我看起来感觉还是挺细的。
 
林培伟:像这把面线,细的可以穿针,粗的就不行了。
 
林培伟找了一根针,当场检验了一下。同一把面线,有的很快就穿了过去,可有的就不合格。
 
记者:这个就穿不过去了。这个最细的可以。
 
林培伟:这个最细的就是我想要的,也是卖的最好的。
 
这时候,离交货日期还有3天,林培伟急忙请手艺好的老师傅日夜赶工,赶制了一批细到能穿过针眼的面线,这才按时交了货。可这件事却让林培伟发现了一个更大的赚钱机会。
 
在福建有700多年历史的手工面线,一直都是小作坊生产出来的,做好做坏全凭手艺。林培伟却想出了一个能让手工面线标准化生产的办法。
 
林培伟:现代化的企业,都是标准化的制作工艺流水线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。我们这个面线这个古老的行当,它能不能结合到现代化的生产工艺流水线上。
 
2016年,林培伟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面线公司。他建起了面线生产流水线,给面线师傅们分配岗位,每人只负责18道工序中的一道工序。用这种方式,最大程度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差异,最后一道工序上做出来的面线也粗细均匀,差别不大,同时也保留着纯手工面线的味道。
 
林培伟还投入了400多万元,建起了一条面线烘干流水线。解决了以前雨季不能做面线的问题,保证公司全年都能稳定供货。林培伟还根据客户需求,开发了不同的产品。最贵的市场上一斤能卖30元,这将近是以前面线价格的十倍。
 
林培伟不仅把手工面线从小作坊里搬到工厂流水线上,卖到了国内福建、浙江、江苏、河北等省份。也因为他的规范化生产,2017年他还拿到了出口食品认证,小面线漂洋过海,卖到了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地区。两年多时间,靠着细如发丝的面线,公司加合作社面线销售额就达到3000多万元。
 
林培伟:拉面比赛现在开始,出面
 
致富经:小针眼儿里的大财富(20171205)
 
记者采访的时候,碰巧遇到林培伟公司正在举办一场面线师傅选拔比赛。林培伟给1个工人的月工资,相当于以前夫妻作坊俩人赚的钱。并且干的活儿也变轻松了。这不仅吸引了很多面线师傅们都来参赛,还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做面线。
 
老林:我们现在每个月能赚1万多块。隔壁村都想嫁过来。
 
书记:林培伟带动当地创业脱贫致富。
 

    猜你喜欢

    相关内容

    上一篇:[致富经]广东兴宁张波发明设计傻瓜渔网聪明赚钱
    下一篇:[致富经]福建清流县兰爱珍六口锅起步加工豆腐皮创业致富

    首页 农业视频 致富项目 市场行情 农业技术

    Copyright © 2012-2017 农村创业致富网 版权所有

    蜀ICP备2022027068号